
深圳湾科技生态园项目是2011年深圳市政府以打造国际一流的高科技企业总部服务平台为目标的科技产业园区项目,是以产业用房和办公为主,酒店、商业、公寓为辅的功能综合体,占地约20万平方米,地上计容建筑面积约为120万平方米。华艺设计承接本项目四区设计,位于园区西北角,包含两栋250m的超高层塔楼及9层的裙房。
塔楼形态的设计演变
· 本项目四区位于整个园区的西北侧,用地规模约2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约30.39万平方米,限高250米。从位置及高度来看,四区超高层塔楼不仅仅是体现整个园区标志性的关键,也是深圳湾片区重要的制高建筑物。所以,如何在这个超高容积率的条件下,设计出一个具有区域形态特征的塔楼是我们思考的第一步。
· 无论是现代建筑的“形式跟随功能”,还是当代前卫建筑师的“功能跟随形式”,功能和形式总是会相互交织,最后呈现出千变万化的设计结果。塔楼设计一开始,按照一个合理的进深及实用率设计,呈现出一个方形平面。然而在阳光充沛的深圳,东西侧的办公空间受日照光线的直射比较严重,于是东西侧凹槽的处理成了一种应对环境的结果。而塔楼南北侧的相互错动,并将塔楼的两条“腿”与裙房做连接,形成一个循环的有机整体,其形态意向是两位舞者欢快的探戈舞步的姿态。这个手法的初衷是为克服塔楼与裙房呆板的关系,不过后来发现,南北两侧的错动让内部空间拥有了丰富的视野界面。
百褶裙与立面 · 如果说双塔形态概念寓意探戈舞者的舞步,那么立面就应该是舞者的衣裙。折线的立面语言让整个形体更整体、更具垂直感,强化了形体从顶部到底部的延续感,而从幕墙节点大样上的考虑,便是对幕墙开窗的隐藏设计,明显的立面开窗往往让幕墙变得支离破碎。
城市设计导则——垂直分层设计概念及9.3米大平台体系 · 整个园区是以 分层设计概念 为导则。 · 即在垂直方向,划分为-10~0米的地下空间层、0~10米为商业及公共服务的配套层、10~16米为完全开放的自由通行的架空大平台层、16~40米是灵活的中小企业层及其屋顶花园、40米往上则主要是具有良好景观的大企业高端办公塔楼。此分层设计导则的优点在于将整个用地的四个标段做了统筹性的垂直功能划分,并利用10米层的连廊体系将整个园区开放地联系起来,并且尽可能做到人车分行。
· 分层设计和大平台体系从规划角度打通了独立式的街道式的划分,但是还缺乏对建筑单体公共空间的深入探讨。本项目四区占地约为2万平方米,而地上计容建筑面积却高达30.39万平方米。分层设计理念让四区的功能逻辑合理清晰,10米平台架空层的设置让空间横向延伸至二、三区。但四区是园区中最高密度的一块,仅通过分层设计并不能完全突破高密度塔单一、呆板的空间形态。 · 在高层起源之初,人们对高层塔楼的乌托邦式的幻想是每一层都是一片土地,上面可以种树、饲养家禽、盖房子。现代高层是大城市土地集约式的发展策略,这种城市建筑的建设虽然不能以一种乌托邦梦想式的发展,但我们仍然可以借鉴其对阳光、绿树以及清新空气的追求。
9.3m平台中庭及裙房“冷巷”空间设计 · 由于项目容积率较高,整个场地按照一个贴退线的方式布置,要进一步激活四面完全 围合庭院的活力,我们将其内外联系打通,使其成为一个可聚可散的中心空间。项目西北侧为整个园区的门户,在巨大的悬挑结构灰空间下,利用景观大楼梯及扶梯将人流引入,人流又可利用9.3米平台在东侧、南侧直接通往二区、三区,空间的通达性让中庭产生积极的活力。在9.3米层此中庭空间不仅是交通联系平台,也是使用者驻足活动的场所,可举一些小型活动、集会等,这种多用途的中心庭院也让其成为视觉焦点。
· 由于裙房部分体量实体“较厚”,采用内走道形式,于是走道便出现了长度过长和光线昏暗的问题。首先,我们将室内的走道空间尽量打通至幕墙边缘,让走道尽端明亮。其次,在电梯厅附近设置可以南北贯通的开放花园空间,让穿堂风经过,并且设置了双层高空间及联系上下层的开敞楼梯,行走在这个楼梯中,微风徐来。在裙房的开敞空间内,还可以看到中庭树阴下的活动,形成一种互相对望的视线交流。嵌入的几个开敞空间让长走道变得收放相间,同时穿堂风的引入也改善了局部微气候。我们称这几个南北贯通的开放空间为“冷巷”,具有自然通风和改变微循环气候的作用。
十字形核心筒+空中花园 · 电梯厅和空中花园结合,可以大大提高电梯厅的空间品质以及空中花园的使用频率。通过对核心筒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四个方向的十字形电梯厅布局很好地契合了塔楼中设计空中花园的想法。十字形的电梯厅空间在南北方向联系办公空间,在东西方向联系空中花园。电梯厅既能够有直接的采光,空中花园又更具开放性。空中花园与电梯厅之间设置一道自动推拉的玻璃门,在保证封闭空调室内空间的同时,又能达到其与室外空间的通达性。空中花园设置为两层通高,上下两层的联系也成为可能。
结语 · 高密度的城市高层项目提高了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也保证业主能够获取更大利益。作为设计师,我们在满足业主要求的同时,应该更多地考虑为使用者提供一个更高品质的人性化空间。本项目最终经过多方的努力,已经顺利实施并封顶。最终的实施方案并未对设计之初的想法做较大调整,在这里要感谢业主对设计师的信任和支持,也希望在这个建筑市场,有更多的业主可以让设计师有发挥余地。
建设中的项目鸟瞰图